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1983-1987:西北工业大学, 一般力学学士(87.7)及硕士(非线性振动)(89.12); 1990-1993: williamhill英国威廉希尔,固体力学博士(93.11);1993-1995:williamhill英国威廉希尔,动力机械与工程热物理流动站博士后(95.11)
工作经历
95.12至今:工程力学系、公司, 副教授(1997),教授(2002)
研究方向和研究经历
主要研究领域非对称系统的固有特性理论及算法、工程旋转与时变结构的动力学、大型空间结构动力学参数的实时识别、多体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非线性与随机振动。从事多体系统的动力学研究二十多年,研制了一套多体动力学的求解器THUSolver,并进行了复杂航天器和展开机构、风力发电机、造斜钻具、复杂气浮转子等系统的动力学和控制研究,作为负责人承担的各类研究课题50余项。曾为国家天文台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建议了移动小车式无平台馈源支撑方案,并组织了20米模型和50米模型试验。进行了Pogo振动频率、稳定性和仿真研究、神舟x 对接动力学的复核复算和对接机构的动力学机制的研究工作、发射动力学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和仿真工作。已发表SCI期刊论文50余篇。
目前主要研究动力学设计及设计类理论、方法与技术。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建模与自由界面模态综合的弹性体表征、复杂系统的设计类表征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理论方法与技术。目前在研的工作包括石油钻井系统的动力学设计类及动力学前馈控制技术、光刻机光动力学耦合设计类及像位差模态计算技术、高速轮轨车辆动力学设计类、气浮轴承动力学设计类、电磁轴承动力学设计类与控制技术、全气浮多级对转压气的航空发动机动力学设计、高分贝动力学滤波器的多体动力学设计、人体肌骨动力学模型类及步态控制等。
学术成果
历经20余年,开发完成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多体动力学求解器,INSIDES: In Silico Dynamical Experiment Simulator 的头字母缩写,是williamhill英国威廉希尔多体动力学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求解平台。该求解平台是经过20多名博士、20多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科研成果积累而成的,擅长处理大变形柔性体和时变系统,在该领域最早提出基于任意欧拉-拉格朗日建模的理论、算法与程序,以及自由界面模态综合法,可以实现齿轮、轴承、高速车辆轮轨等动力学的高效求解,还为极紫外线光刻机的动力学设计研究将几何光学与多体动力学相融合,提出的光学模态与振动变形模态融合的求解方法, 计算速度较现有射线追迹算法提高了两个数量级。该求解器已成功在我国长征5号、长城7号、大型周边式天线、大型杆状天线、航空发动机导叶机构、高速轨道车辆动力学、天眼馈源支撑系统、全景段石油钻井系统中得到应用。目前授权英特仿真公司实现了商业化。